中国人为什么爱劝酒?
原帖地址:http://mp.weixin.qq.com/s/dSQSpYu1GXDAZmJeB1gK9w
又是一年传统佳节时,喜迎新年之际,亲戚间总要互相走访拜年,期间少不了饭桌上大鱼大肉,交换口水、吹牛逼之余,喝酒助兴喝到吐。而每年的春节期间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新闻:过度饮酒送急救的醉汉、酒驾撞人的司机,甚至因劝酒致命连带判刑的阶下囚。
中国人为什么爱劝酒?
by 蒲黄鱼
为什么中国人这么喜欢劝酒?除了中国人一贯以来的好客古风,酒桌之下权力与服从的深刻隐喻,劝酒里的交易、凌辱、控制,无疑则暴露了中国人近乎野蛮的一面。
干杯是一种礼仪,劝酒是一种政治
在大多数热爱酒桌的中国中年男性眼中,酒桌文化被美化成传统美德,劝酒成了一种好客古风。但自古以来,中国酒桌上就没有平等一说,长幼尊卑、等级森严全在这酒里。
▲2009年8月9日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,
革家妇女在表演独特的劝酒表演。/CFP
中国古代的酒,从来不是大众食物,早期酒文化是政治文化的一部分。“酒之于世,礼天地,事鬼神”,祭祀之礼上的供奉酒水,是属于皇家和当权者的上层文化。
白酒主要以粮食为原料酿造,而粮食又是古代农业社会的命根子,而酿酒的作坊主又获利颇丰。因此,历史上常常发生酿酒大户大量采购粮食,与民争食。为了管理这些酿酒大户袋中财富,中国古代从夏商时期,几乎每个朝代都有管理酒类的机构,被称为“酒政”。周有酒正,汉有酒丞,隋唐宋有良酿署,通过禁酒、官府垄断酒价,以及征专门酒税等等,高度垄断酒类的生产、销售和流通。
至今,中国仍有“酒类专卖局”这样的行政机构专门管理酒类流通,“茅台”依然是象征着上层社会和权力的“特供”。
▲2011年2月27日,上海首届陈年茅台酒拍卖会举行
,一瓶1955年产、标价超过120万元的茅台酒最终流拍。/CFP
社会等级的隐喻,在讲究尊卑长幼的酒桌礼仪上也一览无余。酒桌上,主人必先进酒于宾,是为献。客人饮毕需回敬主人,是为酢,亦称报。然后,主人为劝客人多饮,必先饮以倡之,是为酬。
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(叫旅酬)。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(叫行酒)。敬酒时,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“避席”,起立。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,叫侍饮,通常要先行跪拜礼,然后坐入次席。长辈命晚辈饮酒,晚辈才可举杯;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,晚辈也不能先饮尽。
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:拜、祭、啐、卒爵。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,表示敬意,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,祭谢大地生养之德;然后尝尝酒味,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,最后仰杯而尽。
▲2016年9月24日,贵州省遵义仁怀市茅台镇,
酿酒厂里工人们扬撒高粱准备进行第一次发酵。/CFP
事实上,现在中国人劝酒时常说的“干杯”其实来自欧美,从欧美传入日本之后,日本翻译做“干杯(乾杯)”,而日本礼节也和西方相似。因此,日本人只有喝啤酒时才会说“干杯”,一般都是用大杯。由一个人(长辈、上级)领头说:“辛苦了,干杯!”然后大家一起碰杯,喝一口,并不喝干杯中的酒,只是注重庆祝的仪式。
而“干杯”一词传到中国酒桌上就变味儿了,长辈领导、商业伙伴端起酒杯劝酒,必须得一口闷,甚至需要反扣酒杯于头顶,以证明喝光了,不然就是不礼貌,准确地说,没有顺从劝酒人之意。
“都在酒里了,一定要喝到位”
中国古代的酒桌文化一直讲究三杯为度,士大夫们热衷的也是低度数的黄酒,而非现在酒桌上的高浓度烈性白酒。劝酒文化,也只是近几十年才慢慢兴起的。
▲2010年5月23日,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那良镇,
众人在当地举办的百家宴上互相敬酒。/CFP
从劝酒的程度和方式看,各地有所不同,沿海地区、江南发达地区一带要弱一些。而其他地方,尤其东北、西北、西南部分地区,劝酒就特别厉害。
例如东北人劝酒时喜欢说:“看得起,就干了”,没有多余的话,说完后根本不看对方一眼,一口闷,这在东北人眼里是一种“豪气”。而假装不能喝,拒绝敬酒人,就是“酒风不正”。
从酒品看人品,是一种非常幼稚的判别人的方式,正如人类学家庄思博(John Osburg)在他的著作《焦虑的财富:中国新富阶层的金钱与道德》(Anxious Wealth: Money and Morality Among China’s New Rich)中,评价四川成都的富人群体的酒局的那样:“中国中年男人的酒局,除了酒和女人,跟初中生派对没什么区别。”
▲2013年11月5日消息,
28岁的东北女子张海燕在陪3名男子喝酒唱歌时,
因醉酒摔倒休克身亡。
家属索赔劝酒人赔偿金额92万余元。/CFP
《纽约时报》记者詹姆斯帕尔默(James Palmer)在山东一座小城的中式酒局上,就是受到了这样的精神冲击:山东当地一位市党书记——一个五十多岁男子,一边用他婴儿般柔软的手在宴会桌下轻轻抚弄着詹姆斯的大腿,长达45分钟,以此来拉近亲密关系,一边还劝他喝酒,一种在这个外国人看来度数高到几乎没法喝的烈性白酒。饭局之后,官员和商人们又要请他一起去妓院,尽管卖淫在中国是非法的。
许多商人私下都向詹姆斯抱怨,整个过程通常劳心劳力,令人厌烦。尤其是三四线城市或村镇上的娱乐场所,几乎没什么特别的吸引力。实际上,里面常见的是汗迹斑斑的脏床单,以及上世纪70年代风格的鲜花图案墙纸,就像那些截取自三流丑闻视频中的图片所显示的那样。
但是他们前往这些地方, 并非一味是为了寻欢作乐。
▲2014年2月10日,宁夏银川,
一辆私家车车主喝高,
撞断桥栏扎进爱伊河冰面。/CFP
像男同学相约一起做坏事一样,中国酒桌上的划酒拳、咸猪手、低俗段子,包括醉酒后的丑态,甚至共同嫖娼犯罪,都是一种建立信任的抵押物。在半公开性质的酒局上,酒桌上都是见证人,通过这种羞辱性的仪式,共同掌握对方的小把柄,在男性同胞之间形成一种牵绊,这能让大家觉得那些潜在的生意伙伴跟自己是同一条道上的人。
而能不能一杯干、喝到位,就是一场能否建立信任的测试。
“没人喜欢过度饮酒,但我身不由己”
酒桌文化深嵌于社会的权力结构之中,劝酒本身体现了一种中国式的“征服游戏”。
▲2010年4月26日,
济南某酒店的劝酒员正展示自己的推荐技巧。
在顾客就餐饮酒过程中,有专门训练的服务人员,
给宾客端酒、祝酒,祝酒词还一套一套的。/CFP
与欧美酒吧里酗酒狂欢的年青男女不同,中国酒桌上放纵参与者往往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——他们这么做仅仅是为了在集体酗酒的官场上,保住自己的职位,而陪领导喝酒成了他们工作的一部分。
2011年《卫报》记述了发生在中国辽宁的故事。来自东北辽宁的迟先生是当地一家中学的校长,几乎每周都在白酒的熏味儿中度过,而他本人既不是酒鬼,也不喜欢聚会,年过40,受学生尊敬。
“喝,不能保证我升迁。但不喝,我的人缘就会变坏。所以我选择喝,我不愿意也没办法。”迟先生所认知的官场环境就是这样:不遵照上司的意愿接过酒杯,意味着放弃自己的职业生涯。爽快地喝酒,是对权力的服从。
▲2009年6月24日,
香港一名调酒师的上海白酒调酒展示。/CFP
据《纽约时报》2008年的报道,河南信阳当地的政府官员们每天都中午的午餐都是一场午宴,在当地餐厅提供的私人宴会包间,其中设有休息区、电视和浴室,酒桌上也摆上了红酒、啤酒和白酒三种盛酒容器,酒精缭绕长达几个小时,一切费用由政府支出。信阳当地的出租车司机告诉《纽约时报》的记者,当地民政局的官员们,下午要么打牌要么睡午觉,常常空荡荡一个人都没有。
“酒逢知己千杯少”,对来找官员们办事的商人来说,劝酒的人更多是有共同利益目标的“知己”,能喝酒,简直是一条迅速打通关系的捷径。酒桌即战场,穿肠过肚的高度数白酒则是最直接的武器,能不能爬上更高职位、做成交易,就看能不能喝。
▲2010年2月11日,
南京一家饭店酒宴上相互劝酒的食客。/CFP
同样在中国北方的黑龙江省,哈尔滨有一家专门教人“敬酒术”的培训学校“伟良人际沟通艺术学校”,学校创办人修伟良挂在嘴边的名言就是“一次宴请可以改变一生,掌握方寸圆桌的觥筹之法往往能解决很多问题。”
2013年《南方周末》报道了这位校长的一位学生,哈尔滨当地一位市政工程的承包商陈明(化名),经过修伟良一千多块酒桌技巧速成班培训后,设宴款待当地某书记和市长,酒过三巡,陈明成功获得了一单价值3000多万的基建大单,创造了他承接市政工程的最高纪录。
湖南智科公共安全技术公司,一个提供监视和报警技术的公司,其人力资源部门就在其招聘业务经理的广告上这样写到:“酒量大的优先。”这家招聘人员对此解释到:“业务拓展中避免不了酒桌上的应酬,可以迅速拉近跟客户的距离。”他认为,一个称职的应聘人员必须能够在短时间内喝下半斤至一斤白酒。
▲2010年11月8日下午,重庆九龙坡区巴国城,
三名喝醉的年轻人倒在广场。
据悉,他们是来参加某公司招聘销售人员的复试,
中午领导请吃饭,他们拼命喝酒争表现醉了。/CFP
而这家公司一直是湖南消防协会、长沙市政府采购的主要企业之一,与政府官员打交道的业务经理,“酒量”无疑是一条硬指标。
在中国式酒局上,劝酒是一场“臣服”与“来朝”的权力游戏,谁有求于人,谁想号令众生,谁不想买谁的账,谁想不给谁面子......用酒桌上的话说,就是“都在酒里了”。为什么有的人明知不敌还要喝,因为谁都知道不喝的后果。
本文付费转载自浪潮工作室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