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    成人后,我妈只敢偷偷给我塞东西 
					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原贴地址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?__biz=MjM5ODA0NTc4MA==&mid=2652768572&idx=1&sn=69d6858f33d8762ed8e458f1eaf4694f&chksm=bd3a18078a4d9111b3542fd2d145591139534dd1048dd92c70111d4665c2e74bca2345ce7bda&xtrack=1&scene=90&subscene=93&sessionid=1550631676&clicktime=1550634030&ascene=56&devicetype=android-24&version=27000338&nettype=WIFI&abtest_cookie=BQABAAoACwASABMAFAAFACOXHgBXmR4Am5keAMyZHgDVmR4AAAA%3D&lang=zh_CN&pass_ticket=M3OBQLfXbfZzRB3RzWjYUPlzVWWO811jWwNHRdbSrRwrOBkDbSe0VZTN0uIYLgw3&wx_header=1
 原创: 王火火  ONE文艺生活  昨天
 
 
 《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》临近大结局时,网友发起了“给《知否》改名字”的小游戏。
 
 备选剧名包括但不限于:
 
 《一荣俱荣,一损俱损》
 《关心则乱》
 《父母之爱子,则为之计深远》
 ……
 
 这些都是剧里的超高频台词。
 其中曝光量最多的是“父母之爱子,则为之计深远”。
 
 
 
 其实,这句话不是第一次被影视剧引用了。
 
 《甄嬛传》里,甄嬛让自己的儿子六阿哥入嗣旁支,身边人提醒她,这样可就再也没有当皇帝的可能了。
 
 甄嬛意味深长地说:
 “父母之爱子,则为之计深远。当皇帝未必是天下第一得意事。”
 
 她看多了皇宫里的勾心斗角,选择给儿子安排一条闲散王爷乐得自在的路。
 
 父母爱孩子,和情人朋友之间的爱,不太一样。
 她们只想让你“以后”过得好。
 雄鹰生下小鹰后一脚把小鹰踢下山崖,听起来像段子,里面藏的是苦心。
 
 为了让你以后的路平坦一点,爸妈一开始就在做准备了。
 
 
 
 
 
 
 很多时候,爸妈都在偷偷“安排”我们的生活。
 
 朋友是个不怎么听妈妈话的人,早就决定过年出国玩儿,不回家。
 
 妈妈同意了,过年前去北京看她。
 帮她打扫了房间,洗了堆积的衣服,把板鞋的边边擦得白莹莹的。
 
 前两天晚上,朋友饿了翻冰箱,突然看到冷冻区里放着一排排码好的饺子。
 两层都是。
 
 她想起来了。
 在她出国玩的那几天,偶尔问妈妈在干什么,妈妈都说在包饺子。
 妈妈或许想着,过完年女儿要是想吃饺子了,一打开冰箱就是我包的。
 皮薄馅大,家里的味道诶。
 
 当父母干预不了大事时,她们只好在小事上多做计划。
 这是他们的妥协。
 
 事实上,他们常常在妥协。
 
 孩子几点起床,几点去上班,下了班会做什么,家里缺什么,不开心时会做什么……
 他们很想问,但问不到时,只能退一步。
 
 往行李箱里塞满东西,给冰箱里放好食物。
 用一种不打扰的姿态,偷偷为我们做点什么。
 我们不在家时,他们用自己的想象力勾画我们的生活。
 
 你发现没有,为人父母都是低欲望的。
 
 他们没有奢望,不像伴侣敢许下永不分离的诺言。
 
 
 
 
 
 
 除了偷偷对你好,父母有时也是狠心的。
 
 我大三的时候也不知道中了什么邪,非要去北京实习。
 本以为爸妈听到会反对,谁知我妈只是愣了一下,然后说:
 “哦,知道了。”
 
 这是什么态度?
 好在我一直是被放养长大,对这些见怪不怪。
 
 刚去北京没有钱,发展得也一般,我妈试探我:“那要回来吗?”
 
 我爸在电话那头非常凶狠:“不要回来!出去了就不要随便回来!”
 
 后来有了起色,我在公众号可以稳定发稿了。
 但是数据一直一般,跟他们抱怨,一定是这批读者不行。
 
 我妈严肃脸:“遇事要多自我检讨,怎么能说读者不行呢。”
 我妈这样的三观一定很受广大网友喜爱。
 
 而我爸却什么都没说。
 第二天,很多一年都不会打个招呼的亲戚们在朋友圈转了我的文章。
 
 配文是竖起的大拇指。
 
 
 
 原来我爸挨个去说,女儿的文章,值得读一读,感谢点赞转发。
 
 然后发红包。
 不得不说,他为了不让我灰溜溜的回家,真的破费了。
 
 也是在很后来了,今年过年时聊起这些往事,我妈才坦白,其实当时并不想我去北京。
 
 “但是孩子嘛,总要出去闯的呀。不是今天也是明天,出去吃苦是好的。”
 
 可她说话时却不肯看我,声音也哑哑的。
 
 龙应台写《目送》,让孩子不必追。因为她知道,孩子总要去外面的世界。
 
 当人家父母的人,心里都有数。
 自己迟早会离开,不是今天也是明天。
 
 如果狠不下心,将来有的苦吃,孩子想哭都找不到父母。
 
 
 
 
 
 
 那些我们难以理解的事情,也开始说得通了。
 比如,为什么爸妈总想控制我们?
 
 我身边的朋友都到了被父母问,有没有对象,啥时候结婚的阶段。
 
 我妈过年期间也是个生产线上的标准老妈。
 她问我:
 “你,有没有交男朋友呀。”
 
 不仅生活中,网络上的父母催婚也比比皆是。
 就连明星们也没能逃出魔掌。
 
 《我家那闺女》的热播充分证明了,在父母眼里,不管你是谁,你都需要按部就班地生活,结婚,过日子。
 
 而我们的心里话,对于父母来说似乎并不重要。
 
 我们不需要他们对我们的操控与安排;
 我们不喜欢他们对我们的插手和干预;
 我们不接受他们对我们的审判和评价。
 
 想要父母理解我们的想法,真的太困难了。
 
 
 在我离开家之前,我妈找我开了个会。
 
 会议思想是希望我收收心,把找男朋友提上日程,第一个5年计划是争取30岁前结婚。
 我说“收到”。
 她看我心不在焉,没头没尾地说了句:
 
 “妈今年48岁啦。”
 
 我忽然明白了她的意思。
 她想在有生之年看到我结婚生子。
 
 因为在她看来,这是个生活安定和托付成功的信号。
 
 基本等于跟爸妈讲,你们放心地随时走吧,我已经有人照顾啦,我的生活去掉这一角也蛮坚固呢。
 
 她当然想看到我人生的下一程。但现实是,他们不可能参与我们的全部人生。
 于是,他们从现在开始,努力为我们的下一程做打算。
 
 当初她选择生二胎,有人觉得她想要个男孩。
 生出来是个妹妹,妈妈还是非常疼爱。
 她对我说,生二胎不是要儿子,是想给你找个伴儿。
 
 “以后妈死了,还能有妹妹陪你哭。”
 
 她总是这样,说些不吉利的话。
 
 所以,你妈妈应该也和我妈妈差不多,对我们的伴侣精挑细选。
 
 不能太有钱,不放心;不能太寒酸,不放心;不能太帅,不放心;不能太强势,不放心;不能太乖,也不放心……
 
 把孩子未来几十年的安稳幸福,都交给陌生人,真是太冒险了。
 
 给孩子找一个“托付”,是父母必须要all in的赌。
 
 
 
 
 
 
 让孩子结婚,是父母的最后一张底牌。
 万不得已的时候,他们只能打出去。
 
 假期妈妈追《知否》,看到女主角明兰出嫁哭成了泪人儿。
 
 剧里明兰结婚时,最疼她的老太太坐在旁边。
 老太太的设定是个极度聪慧、思虑周全的人。
 
 她给明兰考虑的丈夫多是家世清白,但非权贵,为人善良,长辈也好说话的人家。
 
 用现在的眼光看,活脱脱是经济适用男。
 可明兰嫁的却是当时口碑极差、外界传言眠花宿柳、不思进取的男主角。
 
 拜别了父母,明兰要和男主走了。老太太走过去握着她的手,哭着颤抖,想说什么却又咽下,狠下心说了句“去吧!”
 
 我妈哭得稀里哗啦。
 
 这声“去吧”太像赌博了。
 
 
 父母之爱子,则为之计深远。
 
 但太远的地方,爸妈够起来会吃力。
 
 于是开始她们温情,后来狠心,最后不得不放手一搏。
 
 知否大结局的第二天,我要回北京,我妈化身成了《知否》里的老太太,欲言又止。
 
 最后分别的时刻,她忍着哭,强硬地说:
 “照顾好自己!”
 
 我知道她完整的话:
 
 在妈妈照顾不到的地方,照顾好自己。
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