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个曾被我笑话的同事变成了我的上司:世界上最高级的自私,是付出
原贴地址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rOL0rFp3OyMeDEA_hLg17g
很多人都抱怨自己怀才不遇,其实并不是怀才不遇,更多的是你怀的才能,根本没有付出和展示,又何来职场伯乐的知遇?
文/逆习君,微信公众号:逆习(ID: nixi173)
01
▼
相比于得到
不如先学会付出
记得刚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那会儿,公司要举办一个年会。
这个任务被丢给了我所在的策划部,当时部门里的每个人手头都有很要紧的活,要想策划好这个活动,必定会占用掉大量的私人时间。
所以一时之间谁都不敢贸然表态接下这个任务。
看着这个烫手的山芋,一时间领导也不知道应该指派谁。而这时Yolanda站了出来,说她愿意尝试。
Yolanda是部门里出了名的好脾气,每当大家遇到困难的时候,都会想到找她寻求帮助,在大部分时候,Yolanda都会爽快答应。也正因为如此,私底下大家都觉得Yolanda特别好欺负,笑话她像个软柿子。
拿下这个任务后的Yolanda,在接下来几周内,几乎每天都是最后一个离开公司的。
直到年会前的工作汇报周会上,我们都被Yolanda的那个无懈可击又富有创意的方案所惊艳,参会的副总当即决定,年会若办得好,积极参与的同事可以获得嘉奖令。
这下子大伙都积极起来了,最难做的部分已经被解决,自己参与一下就有红利可分,同时又都想起了Yolanda曾对自己有恩,于是在接下来的细节分工上,大家都非常配合她的工作。
最终,年会举办非常成功,担任主策划的Yolanda则成了公司里的名人,得到了许多部门领导的认可与赏识,在往后工作里,她成了公司上下资源最好的那个人。
后来我问她,为什么当时大家都不想接的项目,你怎么就傻傻接下来了呢?
Yolanda笑笑说,
“每个人都想着得到的时候,总有一个人该选择付出,既然这事他们不做,那就我来做吧。”
在沃顿商学院中《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思维课》这本书里,讲了一个故事:
那些在人们眼里好欺负、好利用的职场“老好人”们,为什么反而更容易取得成功?
其实很多不愿意付出的人并不知道,那些付出者们看上去是牺牲自我,实际上他们是在创造价值。
一个耗费自己心血,为团队做出巨大贡献的付出者们,不仅能让自己成功,更能获得他人的支持,还能带着更多人一起成功,这是一种涟漪效应。
很多人都抱怨自己怀才不遇,其实并不是怀才不遇,更多的是你怀的才能,根本没有付出和展示,又何来职场伯乐的知遇?
无论什么时候,相比于得到,不如先学会付出。
02
▼
示弱不是软弱
反而让你真正变得强大
曾经参与一个招标会议,会场来了很多家投标方,每个人都提出自己的设计和想法,但是主办方发言人一个都没看上,还气势汹汹指责投标方们的脑子都是干什么的。
这时候我的老板特别沉稳淡定地问:
“您这次的需求是什么?您可以说出想要的东西,这样我们也可以继续根据反馈想法来做二次改进。”
就是这样一句短短的话,一下子缓和了尴尬的局面,也赢得了在场人的赞赏。
谈判桌上的两人正在交流,一方强势一方弱,到底哪一方最后能赢呢?很多人都会觉得谈判就不能输在气势上,其实不然。
按照传统观念,强势的沟通者可以控制话题走向,但其实支配风格并不适用于所有谈判。当对方对你并不信任时,你所展示的支配欲望越强,对方就越抗拒。
所以聪明人会采用看似吃亏的“无力式沟通”,在实战中更容易获得成功:
在展示方面,他们一开始就示弱,大智如愚的样子,显得更平易近人;
在销售上,他们提出问题,而非给出答案,最后从帮助对方解决问题的角度实现销售目的;
在说服上,他们做出试探性表达,让对方在冷静的状态下,能听进自己的想法;
在谈判上,他们还会虚心倾听对方的建议,以示尊重。
这种软弱的表面,虽不具有支配性,却能帮助自己获得声望。而在最终结局的影响力上,声望比建立支配性拥有更高的价值。
沃顿最年轻的终身教授、纽约时报畅销书《Give and Take》的作者亚当·格兰特对此研究了数年,他提出了一个经典的观点:
有的时候,无声更胜于有声。
格兰特认为那些用询问而非确切语气,使用探讨性方式而非断言式话语的人,往往才是这个世界上最有效的沟通者。
当人们认为你在试图对他们施加影响时,他们自然会产生抵触情绪。
然而,倘若他们认为你是在释放善意帮助他们,或者是仅仅在与他们探讨一个答案时,又或者你坦承自己有不足时,他们更容易接受你的意见与看法,也就更愿意聆听你所表达的东西。
一时的“吃亏”并不会显得自己无能。
反而能让你在自然无戒备的情况下,更好地了解对方,从而一击制胜解决核心问题,这才是以弱胜强的关键手段。
03
▼
付出并不等于
无理由的接受
作为付出者,一定要记住一件事:
付出,不等于无理由接受。
职场里很多小白,总以为一味付出能得到别人的好感,而这样的误区让很多人忘记了“边界感”。
一个作家曾经讲过自己的故事,姐姐从小被教育要谦让,即使遇到自己喜欢的东西,她也先让给别人,不敢争取,而弟弟从小就敢于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。
后来弟弟长大了,也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,成为一位知名导演,而姐姐的事业发展屡次受挫,就是因为一味地让步,导致人生发展困难重重。
这说明,当你无条件的退缩,以为换回的是和谐,但其实却是步步倒退。
这个道理在职场上一样适用。
付出者的成功秘诀,在于他们不只利他,同时也关注自我,他们也有进取的心思。
而失败的付出者,通常犯了“取悦症”,他们很难拒绝别人,即使已经觉察到获取者在向他们伸出索求无度的双手。
作为一个付出者,如果不懂看人,必会成为获取者的垫脚石。
04
▼
如何善用“付出感”
提升生活的幸福度
1、顺天意做事,逆个性做人
“付出感”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补偿心理,也是每个人做事的原始动力,顺天意做事,是接受自己的“付出感”:
努力工作希望升职加薪,真心待人希望修成正果,有付出希望有所回报......
有付出感是正常的,但过度的“付出感”则会伤人伤己,逆个性做人,则是不要过于计较得失。
在付出之前,你应该先明白自己为什么这么做,如果是发自内心的,就不要过分看重结果,享受这种为热爱而付出的感觉。
有机会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付出,本身就是一种幸福。
2、有选择性的付出
前文提到的,很多付出者都有“取悦症”,面对无度的索取也依然不懂拒绝。
这要求你需要对自己的“付出”进行审核:
1)针对于对方“真诚性”的筛选。一旦发现对方是个索取无度的获取者,你必须学会拒绝或切换到互利者模式,进行自我保护。
2)给自己设置一个付出界限。在这个界限内无怨无悔地付出,就算对方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,也没关系落差感也不会差距很大。
3)确保自己的付出行为,是出于快乐与内心认可的意义,而不是出于外界用洗脑的方式强加于你的“义务和责任”。
有选择地付出,方可积累快乐和价值,收获成功。
3、把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
付出感给自己带来伤害的最大特征是:
“我为你做了多少,而你为什么不为我做点什么!”
这是赤裸裸的利用正常人类的内疚感进行道德绑架,也是因为这种索取回报的心理,“谋杀”了自己身边很多的人际关系。
做事之前,把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——自己做这件事的意义,能为自己带来的成长和感知,而不要把关注点放在别人身上,盼着对方能为自己带来什么。
贫穷的思维里 ,写满了抱怨和算计。
富裕的思维里 ,全都是感恩和付出。
但其实,一个人只要在某一方面付出努力,并不会毫无结果。
人生走过的每一步都算数,付出的每一点都会有意义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