茅侃侃不后悔,创业又何必群星闪耀?
原贴地址:http://mp.weixin.qq.com/s/qbEaUzlUmX7n9BrySiMAGw
我们只能从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中勉强拼凑出茅侃侃的样子。
电脑天才,初中辍学。他一对花臂,年轻冲动,曾经拍着桌子骂客户傻逼。茅侃侃总是一副桀骜的样子,似乎拥有比同龄人更长的青春。他崛起在创业的群星闪耀时,作为80后第一波创业明星,京城IT四少之一,身家被人津津乐道,与李想、戴志康、高燃一起,成了80一代的代表人物。
“从这个时候开始,我们哥儿几个就像歌唱界的五月天、飞轮海似的,四处同台作秀,捆绑促销。”茅侃侃在面对采访时这么说过。
少年叛逆,一朝功成,大家简直爱死这样的神话了。
符号背后的那个人,剥离了媒体报道之后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样的?茅侃侃也曾经生机勃勃,期待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。他也患过抑郁症,深夜辗转,经历数次失败。他写书,重新开始。
当茅侃侃离世的消息传出,大大小小的媒体依然习惯性的在他前面加上一个标签「80后创业明星」,似乎必须与曾经聚光灯下的光鲜形成鲜明对照,才能让这个结局显得愈加出乎意料,令人唏嘘。毕竟,我们分配注意力,不是依据事件的重要程度,而是根据它的戏剧性。
这个让人伤痛的消息,只是再一次提醒我们,创业维艰。为什么创业背后有这么多痛苦,企业家不像画家、导演,一份精彩的作品就可以奠定自己的江湖地位。往往在外界看来,创业者的成功,甚至个人价值,都与他的公司时刻绑定,创业总是进行时态,一旦你的企业陷入困境,曾经的辉煌只会显得讽刺,而不是有所助益。这是商业社会里残忍的现实。
一个凝固的单一社会,没剩下多少上升通道,阶层板结,创业似乎是仅剩的几种晋升手段之一,让你从底层跨入到上流社会。创业这件事儿承载了太多的期待。
这种期待,不只是创业者个人的,甚至还是观众的,大家嗷嗷待哺,等着听到别人的神话故事,以此自勉。
背后的艰难被弱化了。事实上,作为投资公司,我们见过太多的九死一生,连续创业失败,抵押掉房子来给员工发公司,在酒桌上崩溃大哭,没有多少人熬的下来。
这才是创业的常态。
它应该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,瞬时的成败和个人的名望,并不必要辐射到公共空间去。创业者在解一道题,无关时代,也无关他人,更不必谈什么道德上的先天优势。这不是自我折损的为众人抱薪,而是商业整体驱使着一个个细胞去修复整体的bug。
创业不应该成为显学,就像成功经验总是带着幸存者偏差。这是一个勇敢的选择,但也不过是一个私人的选择罢了。成功者获得有限度的美誉,失败者则交由亲友去体贴。
而对个人而言,我们见到的创业者,似乎都是体验派,在潮起潮落之间感受那种惊心动魄,创业是一场冒险,是早上觉得自己能够翘起地球,晚上又可能发现自己一无是处的过山车游戏。如果这么说来,也许茅侃侃35岁这一生,比很多人的80年人生,都更精彩刺激。
茅侃侃的结尾,是80后一代人的集体悲哀?远远不至于。甚至茅侃侃自己,都不愿意代表一代人。创业不用抱团,不需要一群明星冲在前面披荆斩棘。他们勇敢强大到敢于创业,就意味着他们决不需要穿上别人的衣服,通过一个群体的身份认同,才获得安全感。
创业实在不必群星闪耀,这只是每个自由主义者的一段独行。
茅侃侃说,「爱你,不后悔。」那我们也尊重故事结尾。
逝者已矣,一路走好。
*本文授权转载自盈动资本(ID:incapital2009),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