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于“程序员到35岁就不行了”,你怎么看?
原贴地址:http://mp.weixin.qq.com/s/EotuoPXQM2OtR6Bjr_u0rw
“
最近一则新闻刺痛了我的神经,中兴公司的某大叔级开发人员被公司逼迫辞职,最后发生惨剧。
再联想起年初的“华为 35 岁辞退”事件,身边也经常听到类似,35 岁就是一个 IT 基层人员的黄昏,而 40 岁就是尽头的说法。
StackOverflow 上曾有一项有关程序员年龄的调查表明 40 岁之后的开发人员占 13%。
35 岁是不是程序员的一个坎呢?或许还是因人而异,今天要讨论的是 IT 程序员 35 岁中年危机的问题。
年过 35 岁的程序员都去哪儿了?
一张图道尽他们的出路
对于程序员的工作出路,小编有以下几点建议:
20-27 岁:技术积累阶段
假设本科 22 岁毕业,那么工作的前 5 年对你来说是打基础的阶段。在这 5 年时间里面,你要积累足够的代码量,打磨自己的技术实力,成为某一个技术细分领域的牛人。
28-35 岁:形成思维方法论和知识体系的阶段
当你积累足够的代码量,例如超过 10 万行代码以后,你应该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方法论和自己独立的学习技巧,任何新的技术在你眼中都能迅速的看到技术的本质,快速吸收成为你的知识体系的一部分。
到了这个阶段,你会发现你所完全不了解的新技术新知识是非常少的,新技术对你来说也不过是几天时间就把玩的很好的玩具,学习越来越轻松,掌握的知识储备越来越多。
你开始逐渐的不再满足于纯技术领域的探索,而是思考更多的问题:
如何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?
什么技术在什么样的场合能够发挥最大的价值?
技术团队应该怎样构建?
在一家公司里面,我怎样才能将自己的技术能力最大化的发挥出来?
在这个阶段,积累技术对你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,你更需要磨练的是思考能力,形成自己的思维方法和知识体系,这将是你帮助你一生的武器。
35 岁以后:了解自己,把自己变现的阶段
毋须讳言的是,35 岁以后的一线 coding 能力一定是下降的,你写代码绝对不如 25 岁的程序员快,效率高。
但是这不重要,因为编程只是你整个武器库当中相对最不重要的了。
中年危机大概率是职业家庭进入瓶颈期,脱离了每年 7% 高速增长的轨道,心态 L 型硬着陆的过程。
如果技术增长持续乏力的话,就只能考虑供给侧改革了。历史的教训都是一致的,能不能单纯靠技术度过中年危机,没什么确定的答案,要么够技术,要么够单纯,要么就换条路撸起袖子加油干去了。
下面再来看看女程序员眼中的中年危机:
女程序员再谈中年危机:攻城狮不可承受之重
总有报道称,各个职业的风险系数里,程序员和快递员都是数一数二的高。前段时间又出了中兴员工自杀事件,再次为程序员这个职业添上了“吃青春饭”、“死亡率高”的标签。
到底是什么导致了程序员的中年危机?这一切是否可以避免?作为女程序员,我想以另一种视角,来探讨一下程序员的中年危机是怎样养成的。
程序员是怎样一种职业?
程序员有三种境界(参见《黑客与画家》):
工人
匠人
艺术家
工人
关键词:加班、久坐、听话、重复劳动
这一类程序员就如流水线上的工人,每天主要工作就是完成老板布置的各种任务,每做完一个任务,就意味着迎接下一个任务。永无休止,循环往复。
匠人
关键词:完美主义、责任心、享受突破
这一类程序员热爱编程,追求将每一件任务都做到最好。他们会为每一个变量、每一个方法的命名绞尽脑汁。
对他们来说,每一段写出来的代码都是一件艺术品。他们看到丑陋的代码会愤怒,在带学徒时会非常严格。
艺术家
关键词:快乐、沉浸、高技术、创意
这是程序员的最高境界,这类程序员对于软件的构架、模块设计都有独到的想法,他们不仅仅思考软件本身的稳定性、功能是否强大,还追求代码、构架是否优美。
他们通常会有自己的开源软件,用自己的库、框架或者插件来满足世界的需求,帮助他人提高效率。
他们享受关于程序、逻辑的一切,即便写出无法带来任何经济收益的软件,也乐在其中。
中年危机幕后第一推手
绝大部分人印象中的程序员一定是第一类。
的确,这是市场最需要的一类程序员:
能像机器一样大量产出代码。
能加班加点,用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速度完成一套软件。
能快速上手,无需过多培训费用。
能熟悉多种技术,最好是有最优秀的学习能力。
工资嘛,最好是市场平均水平或者低于市场平均水平。
这么描述完,你们大概已经注意到了,上哪儿去找这么好用的工人呢?大学毕业生,或者更好的是,有那么几年工作经验,年龄又不大(市场潜规则,35 岁以下)。
程序员中年危机的第一幕后黑手呼之欲出:市场!!!
曾经看到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:母亲生子还要怀胎十月,国内投资人对于创业公司的期望却是最好三个月 IPO 上市。
投资人的期望和市场的竞争将这条生产线逼到了极致,甚至出现 " 程序员激励师 " 这种奇葩职业。
然而,当市场上充满了工人型程序员并不是一件好事。众所周知,我们正期望从“中国制造”向“中国智造”转型,就是因为靠低价、重复劳动、批量生产并不是长久之计,这些只靠产量、订单生存的程序员,正是在用青春和健康换取“中产阶级”收入。
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这个市场上其实是非常缺乏具有匠人精神和艺术家气质的程序员的!只有有他们,才会产出高质量的软件。
在世界顶级的 IT 企业如$ 微软 ( MSFT ) $ 、$ 谷歌 A ( GOOGL ) $ 中,具有大量拥有匠人精神和艺术家气质的软件工程师。
而这些工程师是一定不会在乎 35 岁、45 岁的,只要他们还热爱这个行业,就会一直做下去,学习下去。
不过,这样不靠批量生产、而是靠有技术专利或者平台存活的 IT 公司毕竟是少数。绝大多数程序员注定会成为市场竞价的牺牲品。
中年危机幕后第二推手
杀死中年程序员的,其实是欲望。
大家都知道,软件工程师在社会众多职业中,绝对算是收入不错的职业。虽然有的行业,如金融业也有不少高净值人士,但是 IT 行业整体薪水较高是有目共睹的,尤其是大学毕业的起薪。
在我看来,起薪高并不是一件好事。
高起薪意味着两件事:
它是打开欲望的潘多拉盒子。
高收入背后一定有隐形的成本,很多年轻的程序员们并没有清醒意识到自己将为此付出的代价。
正因为程序员起薪高,家人(老婆)很容易成为家庭主妇,将经济压力完全转嫁到一人身上。
他们也很容易形成高消费习惯,例如购买贵的房产、汽车等等。消费习惯一旦上去,就很难以下来。
然而,高起薪背后本身就意味着对健康等未来成本的损耗。这不是一种可持续(尤其是持续 20 年及其以上)的资源。
《未来简史》中说,人类的欲望一旦打开就停不下来了,比如所谓的“升职加薪”。
当人们习惯于升职加薪,某一天没有能力升职加薪将意味着什么:生活坍塌。
其实,有很多家庭的收入远远小于软件工程师家庭的收入,但是稳定的收入和没有过度的贪欲,让他们很幸福。
反倒是不断的追求升值加薪,或者社会对程序员不切实际的期望(如“不转管理就是失败者”),让程序员这样一种原本应该是具有匠人精神的职业,变成了和保险销售一样靠“画饼”或者“利益诱惑”升值的行业,实在是一种悲哀。
做个安静的程序员
很多人恐怕都无法想象,编程到老是一种什么感觉。
我在欧洲做软件工程师,身边的同事从 20 几岁到 50 几岁都有,大家都做着同样的事情:码代码。
为了写这篇文章,我也采访了在法国做软件工程师的同学,他也有类似的感受:在西方,编程和年龄无关,只和沉迷程度有关。为何如此?
因为,现在的欧洲人真的不那么贪婪!很多人可能会说:" 欧洲国家多有钱,当然不用像我们那么拼命了 "。
事实是,你们能想象吗,在消费水平普遍高于国内的欧洲,软件工程师的到手收入甚至比国内大部分 IT 人员都要低!
但是,这些钱足够花了!相比国内的物欲横流,欧洲人简朴太多。
我接触过很多同事的家人,都非常的节俭。他们不会花昂贵的价格装修。家庭主妇们也不会一再要求辛苦工作的老公为自己买奢侈品,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。
欧洲的家庭主妇们,是兢兢业业在家打扫卫生、带小孩、修剪花木,而不会花高昂的价格去请小时工、月嫂替代自己的劳动。
德国作为汽车之国(Autoland),却少见一家人好几辆车,而国内很多中产阶级一家人人手一台车。
其实想想,国内所谓的中产阶级焦虑,到底是因为缺乏物质,还是因为欲望太多、消费太高,收入增长跟不上消费增长?你我心知肚明。
软件工程师,原本是一个具有逻辑之美、智慧之美的匠人职业,却在市场中不幸成为了竞争与欲望的牺牲品,实在是悲哀。
我相信,很多 IT 行业的创业者、领导者和招聘人员,其实是非常希望能够招到技术过硬、具有匠人精神的编程艺术家的,因为,他们很清楚,这样的资源有多么稀缺!
那么,社会是不是应该更加宽容,不要期望每一个程序员都会成为巧舌如簧的管理者?塑造一个匠人、甚至是艺术家,是需要时间的沉淀的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