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
										    有一种情商低,叫“好为人师”
										 
					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原贴地址:http://mp.weixin.qq.com/s/gMZlWMklsjQPOakK7R6vtA
 
 好好遵守这条规则:不要看不起自己,也不要看不起别人。
 文/YoYo,来源:洞见(ID:DJ00123987)
 
 孔夫子说:三人行,必有我师。
 
 孟夫子说:人之患在好为人师。
 
 “必有我师”是谦逊求知,“好为人师”是自大无知。
 
 01
 
 宋朝有个叫钟傅的官员,每到一个地方,就喜欢讥评匾额上的字,还想要撤掉原先的,自己重写。
 
 但他的字写得并不怎么样,为此,周围的人也很头疼。
 
 曾有一次他路过庐陵,见一山中寺庙,庙中矗立着一幢巍峨的阁楼,钟傅与其部下官兵围聚一堂,看着阁楼的匾额上,写着“定惠之阁”四个字,但落款上的题名模糊不清。
 
 于是钟傅随心所欲地加以批评指点,并让寺中僧人用梯子取下匾额想要重新书写。
 
 寺僧取下匾额擦拭干净之后,发现被钟傅批评指点的四个字竟是出自颜鲁公颜真卿之手。
 
 场面顿时有些尴尬了。钟傅只得悻悻地嘀咕:“似此字画,何不刻石?”
 
 阳明先生说:人生大病,在于一“傲”字。
 
 好为人师者,向来自傲。
 
 他们自视过高,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,也不会懂得敬畏他人。总会带着批评的眼光看待一切,鼓吹自己的知识和见解。
 
 他们说,“这事我懂,听我的没错”
 
 他们问,“你明白我的意思吗?”
 
 他们批评,“你这不对”
 
 他们劝导,“我是过来人”
 
 他们疑惑,“你怎么就是不听劝呢?”
 
 ……
 
 诚然,在专业领域优秀拔尖的人值得我们敬畏和学习。
 
 但好为人师者,多半却只是井底之蛙,看到一点点的天空便以为是全部,甚至忍不住呱呱大叫,要全世界做他的观众。
 
 在这个人人都能被称为老师的时代,他们把自己当上帝了。
 
 但越是成熟的稻穗,越是懂得弯腰。
 
 如同巴甫洛夫所说:
 
 “无论在什么时候,永远不要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一切。不管人们把你们评价的多么高,但你们永远要有勇气对自己说:我是个毫无所知的人。”
 
 02
 
 19世纪,法国知名画家贝罗尼前往瑞士度假,每天都背着画夹四处写生。
 
 有一天,他正在日内瓦湖边画画,迎面走来了三位来自英国的女游客。
 
 这三位女游客端详了一会,就开始点评起贝罗尼的画作了。这个说这里不好,那个说那里不对。
 
 贝罗尼丝毫没有生气,反而是一一地修改过来并向其致谢。
 
 到了第二天,贝罗尼前往另一地点写生,恰巧又碰到了这三位游客。
 
 她们似乎遇到了点问题,在交头接耳地说些什么,于是看到贝罗尼就前来询问:
 
 “先生,我们听说大画家贝罗尼正在这儿度假,所以特地来拜访他。请问你知不知道他现在在什么地方?”
 
 贝罗尼朝她们微微弯腰,回答说:“不敢当,我就是贝罗尼。”
 
 三位女士大吃一惊,转而想起昨天的不礼貌,一个个都红着脸离开了。
 
 与谦卑的贝罗尼相比,这三位好为人师、乱为人师的女士显得贻笑大方。
 
 泰戈尔说:“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,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。”
 
 普列汉诺夫也说过:
 
 “谦虚的学生珍视真理,不关心对自己个人的颂扬;不谦虚的学生首先想到的是炫耀个人得到的赞誉,对真理漠不关心。思想史上载明,谦虚似乎总是和学生的才能成正比,不谦虚则成反比。”
 
 好为人师者,不懂自谦。真正的大师,却从来都是谦逊的。
 
 他们能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,耐心听取他人的意见,不以自我为中心,不妄自菲薄,也不敝帚自珍。
 
 03
 
 从小我们接受的教育是要乐于助人,要赠人玫瑰;
 
 但一旦跨过了帮助的“度”,变得好为人师,那赠人的就是带刺的玫瑰,沾沾自喜以为手留余香,却不曾发现,对方手中扎满了刺。
 
 曾看过一期TED演讲,主题为《如何成为更好的交谈者》,在11分钟的表演中,演说者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向观众阐述了10条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。
 
 在这10条交往准则中,不要好为人师就放在首要位置。
 
 那怎样才能做到不好为人师呢?
 
 1、确立为人师的及格点。
 
 当我们想着为人师的时候,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需要考虑到。
 
 那就是自己有没有为人师的资格。自己的年龄、阅历、学识、专业知识等方面有没有高过对方的点,这个点,就是为人师的及格点。
 
 2、摆正善意的出发点。
 
 马尔克斯在告别信中写道:“一个人只有在帮助他人站起来的时候才有权利俯视他。”
 好为人师者,出发点多是卖弄。
 
 无论有没有真才实学,也不管别人是否需要,会胡乱点评一通,强行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人之上,妄图以其昏昏使之昭昭。
 
 而善为人师者,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,给予合理的建议和善意的帮助。
 
 3、可以指点,但不要指指点点。
 
 即使出发点是善意的,但也没有谁可以接受得了其他人在自己的世界里横冲乱撞,指指点点。
 
 三岛由纪夫说:“人生的道路该如何走下去,这问题应该由自己去面对。这个问题必须透过阅读、自我思考,才能想出答案。而这方面,老师几乎没传授过我什么。”
 
 人生从来都是应该掌握在每个人自己手中的,不论关系亲密与否,不要越界。
 
 4、懂得谦逊,选择相信。
 
 巴尔扎克说,谦让是身体的良心。为人谦逊者,从不好为人师。
 
 因为他们更关注的是自我的不足,渴望求知,而不是去吹嘘自己。毕竟吹嘘自己的有知,就是在宣扬自己的无知。
 
 不要好为人师,选择相信他人。相信别人有处理好问题的能力,这世界不是没了你的建议就会停止运转。
 
 哲学家约翰 · 洛克说:“礼仪不良有两种:第一种是忸怩羞怯;第二种是轻慢。要避免这两种情形,就只有好好地遵守下面这条规则:不要看不起自己,也不要看不起别人。”
 
 在人际交往中,别总急着要给人当老师。
 
 把姿态放平一点,不轻视,不傲然。
 
 毕竟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绝对的正确,也没有绝对的错误。
 
 因此,也就没有了为人师的立场。无非都是,探讨和交流。										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	  |